這項研究首次核算出基于實測數據的中國碳排放清單,其核算的碳排放數值可報告、可測量、可核證,是全球套基于同行評議和實測的發(fā)展中國家碳排放核算清單。
聯系電話:0392-3280885
手機:13603920885
郵箱:farvict@126.com
地址:鶴壁市 高新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 金山工業(yè)區(qū) 淇山路39號
與之相對應的是,上個月一份由英國、中國、美國和印度相關領域專家合作完成的報告顯示,盡管中國的碳排放總量仍在增長,但排放增速自2005年以來已“穩(wěn)步下降”了大約30%,2014年增速甚至放緩至接近于零,并且中國的發(fā)電廠平均能源使用效率也處在水平。報告提到,中國政府采取的多項政策措施在減緩本國碳排放上發(fā)揮了關鍵作用,這其中包括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、發(fā)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加強空氣污染治理等方面出臺的相關政策。
在北京時間8月20日出版的《自然》雜志上發(fā)表了上述來自哈佛大學、中國科學院、清華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對中國碳排放研究的新進展。文章的作者之一、哈佛大學博士劉竹說:“如果按照21世紀氣候變化控制在2攝氏度范圍的各種排放情景下,中國的排放空間較原來相比增加25%~70%。”
重慶神華萬州港電一體化項目,位于重慶市萬州經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新田園,規(guī)劃建設4*1000MW級超超臨界火電發(fā)電機組。
簡單地說,國際上對碳排放的計算方法是用不同能源的消耗量乘以排放因子,排放因子指的是消耗單位燃料時氧化的碳量。“各種能源消耗量由國家統計發(fā)布,但排放因子用的是IPCC測算出的西方國家的平均值,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沒有自己的基礎數據。”劉竹說,“中國的排放數據主要由西方發(fā)達國家科研及政府機構發(fā)布,其碳排放量的核算主要依據發(fā)達國家的經驗估計。”
因為能源質量、利用方式等的不同,各類能源的排放因子可能不同,這也就意味著對中國碳排放的估算可能是不準確的,“可能會錯誤估計中國碳排放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