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國家發(fā)改委氣候司國內政策和履約處處長蔣兆理介紹,全國碳市場建設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。其中,2014年至2016年為前期準備階段。這一階段是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關鍵時期,必須明確時間表、路線圖、責任人、檢驗標準,使所有工作均按照施工圖推進。2016年至2019年是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正式啟動階段,這一階段將全面啟動涉及所有碳市場要素的工作,檢驗碳市場這個“機器”的運轉情況,但不會讓“機器”達到大運行速度。2019年以后,將啟動碳市場的“高速運轉模式”,使碳市場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核心的作用。
2014年12月,國家發(fā)改委頒布了《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》,具體解釋和規(guī)定了配額管理、排放交易、核查與配額清繳、監(jiān)督管理、法律責任等幾個部分。按照國家發(fā)改委的規(guī)劃,中國將在2016年啟動碳排放權交易的全國統(tǒng)一市場,預期2019年以后,碳交易市場將承擔溫室氣體減排核心的作用。
鶴壁市華維測控技術工程有限公司,位于鶴壁市高新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,是鶴煤集團科技處下屬的科技型實體企業(yè),主要承擔鶴煤集團
煤礦、
選煤設備、
煤倉、
料倉、
破拱、
空氣炮及自動化系統(tǒng)的研制、改造、設計、開發(fā)、生產、銷售。技術力量雄厚,機加工藝完善,產品檢驗及使用環(huán)境標準規(guī)范,質量管理嚴格遵循國際ISO:9000認證標準,實施產品“三檢”制度,即用戶使用驗收制度,產品質量跟蹤制度,售后信息反饋制度。傾心打造穩(wěn)定、可靠、具性價比的工礦自動化產品。
“全國統(tǒng)一碳交易市場的建設步伐正在加速,有望年內落地。”在全國七大碳排放交易市場運行兩周年之際,這則消息自然引出一個話題:今日碳市場七雄,誰能脫穎而出?
一則小消息,揭開數千億規(guī)模市場霸主之爭的殘酷。
公司擁有一支專業(yè)的工程技術隊伍,在產品研發(fā)方面,采用CAD繪圖、三維造型、模擬仿真等前沿技術手段,不斷追求智慧的無限提升,實現電器科技與生產工藝的完美結合,在工礦自動化設備領域不斷創(chuàng)新,引領市場,成就經典。全自動CO2氣體保護焊接、程控氬弧焊、數控模數加工、精密壓力鑄造、智能靜電噴涂等技術的應用,有效地保障了產品性能。先進的自動化生產設備,精湛的生產工藝,優(yōu)良的制作技術,使得產品盡顯一流品質。
“建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決定表明,中國政府將充分發(fā)揮市場機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,以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為手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,推動低碳經濟發(fā)展。”韓融、何陳棋分析。
業(yè)內人士對全國統(tǒng)一碳市場后各交易平臺的命運多有猜測:或取而代之,另外建立一個全國性交易所;或從現有的7家中直接指定1-2家交易所;或讓7家交易機構自由競爭,采取優(yōu)勝劣汰方式進行遴選。
聯(lián)系電話:0392-3280885
手機:13603920885
郵箱:farvict@126.com
地址:鶴壁市 高新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 金山工業(yè)區(qū) 淇山路39號
碳排放權交易是“排污權交易”下屬的一個分類,簡單理解,排污權交易即污染者之間相互買賣污染權。美國國家環(huán)保局首先將此種交易運用于大氣、河流污染的管理。此后,德國、澳大利亞、英國等相繼實施。
中國碳市場的建設速度超乎了絕大多數人的預料。2012年以前,三家交易平臺處于搖旗吶喊、喚醒市場階段;2013年-2015年,七家交易平臺蓄積自身實力;2016年以后,七家交易平臺中,弱者將被“消滅”。
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(guī)劃(2014-2020年)》要求,到2020年,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%-45%。2011年10月,國家發(fā)改委為落實“十二五”(2011-2015年)規(guī)劃關于逐步建立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要求,同意北京市、天津市、上海市、重慶市、湖北省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。
目前,七家交易平臺均已將成為“”平臺確立為高目標。未來誰能夠實現這一高目標,取決于誰能在內部制度建設、市場運行規(guī)模等方面拔得頭籌。
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七雄登場早成立的3家交易所業(yè)務范圍相對較廣,較晚成立的廣東、湖北和重慶三地交易所,甚至深圳排放權交易所,主營業(yè)務基本圍繞碳交易,包括相關的咨詢、培訓、投融資等衍生服務
排污權交易的一般做法是:政府機構評估出一定區(qū)域內滿足環(huán)境容量的污染物大排放量,并將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額,每個份額為一份排污權。政府在排污權一級市場上,采取招標、拍賣等方式將排污權有償出讓給排污者,排污者購買到排污權后,可在二級市場上進行排污權買入或賣出。不過目前,中國的污染排放額度,以免費發(fā)放為主,拍賣、招標等機制正在逐步建立。
早在2008年,北京、上海和天津成立了各自的碳交易平臺,3家交易平臺初希望成為中國CDM信息和項目的核心交易平臺。2010年,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成立,另外3家交易平臺(粵鄂渝)均是在2011年底國家發(fā)改委印發(fā)《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》后成立,且均取名“碳排放權”。2014年6月,7個試點中后一家重慶碳排放交易所開業(yè)。首批行業(yè)企業(yè)將由電力、冶金、有色、建材、化工等5個傳統(tǒng)制造業(yè)和航空服務業(yè),年排放量大于2.6萬噸的企業(yè)構成,碳市場排放量可能涉及30億噸至40億噸。
“未來,碳排放權交易市場,將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核心作用。”國家發(fā)改委表示,預計到2020年,中國每年碳排放許可的期貨市場價值,將達到600億-4000億元,現貨市場將達到10億-80億元。
無論哪種方式,7家交易平臺將會展開激烈爭斗。